460_81px;
健康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健康养生>健康养生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
来源(中华中医网) 作者(中华中医网) 阅读()

中药炮制的起源

1.起源于用药实践  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逐步从生食过渡到熟食。一些制备熟食的方法被应用于处理药物,使其也有了生、熟之分,如炮、烧等。产生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3.饮食文化的影响  如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2.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3.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4.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的研究

由于受历史条件及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质量标准等均是经验型的,并且多是父子、师徒口传心受,其独特经验人为保密,阻碍了炮制技术和理论的整理和提高。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炮制,可阐明炮制原理,探讨其理论、工艺的科学性,改革炮制工艺,使其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制订客观、量化的质量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使古老的中药炮制焕发出新的活力。

研究内容

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是炮制研究的基础。了解其现状,分析其演变过程,探知炮制目的,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示科研思路。

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 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是炮制研究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炮制原理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3.炮制方法的研究 目前,全国各地的炮制方法、工艺条件、辅料规格及用量等有待进一步经验统一。搞清炮制原理,有利于炮制工艺规范化、机械化和现代化。

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规格仍主要依据形态、质地、色泽、气味等传统经验判断。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必须将经验鉴别与现代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从炮制品性状、净度、水分、灰分、浸出物量、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含量等方面加以研究,方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研究方法

中药炮制的研究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研究炮制文献入手,通过药理、化学等法,采取多学科、多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中医临床,验证试验结果。

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搞清炮制意图,为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研究。化学成分不清者,以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化学成分清楚者,研究其含量与药效的关系。为工艺改革及质量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

3.必须注意药物的净制、切制、加热、辅料等与药效的关系。

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是由中医用药的特点所决定的。

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故中医师在确定治疗原则,谴方用药时,应根据病人的症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气候等具体情况来选用炮制品种,以提高临床疗效。

如:在下列情况下如何选择麻黄炮制品?

风寒表实证----生麻黄

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蜜炙麻黄

老人、幼儿及虚弱者风寒感冒----麻黄绒

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蜜炙麻黄绒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临床用药常需突出某方面的作用,而不是用全部功效。通过炮制可对药物原有性能功用进行优化取舍,突出某些作用,同时降低某些作用,使之更适合病情的需要。如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功专养心安神。

3.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

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例:张仲景名方“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伤寒病,用白虎汤主治阳明实热、大热、大汗、口渴、脉洪大。此时病邪由表及里,传经化热,病邪已经深入,人体之正气亦有损耗,过于苦寒易于伤中。选用炙甘草调和药性,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温病是直接感受热邪,最易伤阴,应及早清热护津,故甘草生用,以增强泻热作用,甘凉生津,兼和脾胃。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3.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4.中药炮制具有传统性、地域性、经验性的特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为地方标准。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制药的具体方法:

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和分开药用部位。

2.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

3.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

4.制其质: 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改变药性和功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途。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1.“生升熟降”。

2.“酒制升提”。

3.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1.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要求

中成药处方固定,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相应固定。

汤剂通常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素质随证处方,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根据用药意图而定。

2.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

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一般中成药的要求高于汤剂。

3.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

外用剂型,如锭剂、膏剂、洗剂等,系局部用药,不经消化道,可用经净制后的生品。中成药所用的辅料简化了某些药材的炮制,如蜜丸制作中也用蜂蜜,除赋形外,其目的部分地与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产时,采用生甘草;用汤剂时,常用蜜炙甘草。某些剂型中,可根据工艺要求,直接以洁净的药材适当破碎后入药。如在中药注射剂和提取某类或某种成分的片剂中。例黄连素片。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现代理

传统中药炮制理论,主要说明炮制是通过药物生熟的变化和对药性的影响,降低毒副作用,增强或突出某种疗效,来适应临床用药需要的。

现代研究初步表明,炮制至少可通过下列变化,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1.提高中药的有效利用度

中药经净制,可保证药用净度和纯度。经切制可使其体积缩小,易于煎出、易于过滤、避免糊化。经炮制可改变其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扩大其适用范围,在总体上提高原生药的有效利用度。如:“酒制升提”之说。

2.改变有效成分的量和质,缓和药性,突出功效

中药含多种成分,一药多效。通过炮制降低次要成分的含量,以突出某一方面的功效。

治疗脘腹胁痛,痛经,疝气作痛,跌打肿痛等宜选用醋制延胡索;而用于治疗冠心病胸闷、心前区疼痛时,宜选用生延胡索。

3.改变有毒成分的量和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的毒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治疗作用无关的,通过炮制可以除去;另一类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含量过高,作用强烈,易致中毒,需炮制降低毒性成分含量,使其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不会导致中毒。

4.改变或影响中药的生物活性

在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近代通过药理学、微生物学、酶学、生化学等实验手段,证明了炮制可以改变或影响中药的生物活性。

中药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需炮制后使用。

如草乌:生用大毒,多外用,

制草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常山:生品有呕吐的副作用

酒炙常山:可消除此副作用,用于截疟。

改变或缓和药性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中药常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之说。

蒲黄:生用,性滑,活血行瘀止痛。

蒲黄炭:炒炭后,性涩,止血。

生麻黄:辛散解表作用较强。

蜜炙麻黄: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增强药物疗效

1.药物起作用的是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可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果实种子药炒制,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龟甲砂烫醋淬后,蛋白质的煎出率是生品的14倍。热水浸出物含量为生品的6倍。

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如款冬花,蜜炙后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黄芪蜜炙增强其补脾益气之效。

3.制造新药,扩大疗效。

炮制可将非药用者转变为药物。如人发经煅为血余炭后,能止血散瘀。

通过炮制多个品种,使一药多用。如黑豆生用滋补肝肾,养血祛风,解毒;经干馏制成黑豆馏油,则主外用,以消炎、抗菌、收敛见长;经发酵制成淡豆豉,又可解表除烦;经发芽制成大豆黄卷,具清热利湿、发汗解表之效。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李杲认为“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若用生品则遗至高之邪热,病愈后或目赤喉痹,头肿,膈上热痰”。

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醋制入肝”。如柴胡醋制,能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药经切制成不同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方,使剂量准确,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矿物药、贝壳类、动物骨骼类经煅制后,质地由坚硬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利于储藏和保存药效

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药材,减少含水量,利于储藏。

某些动物类药材经过加热处理,能杀死虫卵,便于储存。如桑螵蛸经蒸制处理,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植物种子类药物,经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发芽不变质。

某些含甙类中药经加热处理,可杀酶保甙,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储,如黄芩。

矫嗅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嗅味的药物,往往难以口服或口服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便于服用,常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炙、麸炒等方法处理,起到矫嗅矫味的效果。如紫河车、乳香等。

提高药物净度,确保药用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过程中,常混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残留的非药用部位等。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离和洗刷,使其符合药用的净度和纯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减少污染,确保质量。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炮制辅料是指在炮制过程中应用的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其性质、成分对所炮制的药物有一定的影响,与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关系。炮制辅料的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另一个是发挥药性作用(协同或拮抗)。炮制辅料依照其应用时的形态分为“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

1.液体辅料  :酒 醋 蜂蜜 食盐水 生姜汁 胆汁  黑豆汁 甘草汁 米泔水 其他

酒:制药用酒为白酒和黄酒两大类,黄酒为粮食酿造而成,含乙醇15~20%,白酒为酿造后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炮制用酒以黄酒为主,用于酒炙、酒蒸、酒炖、酒浸淬等;

白酒多用于浸泡药物。酒的性味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药物经酒制后有助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臭矫味。

食盐水: 为食盐的结晶体加水溶解,经过滤而得的澄明的液体。主要成分为NaCl,尚含少量的硫酸盐、镁、钡、氟、砷、铅等。其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药物经盐制后,能改变药性,增强滋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等作用。常用盐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小茴香、车前子等。

2.固体辅料  :稻米 麦麸  白矾 豆腐  土 蛤粉  滑石粉 河砂 朱砂

稻米:  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类及糖类。中药炮制多选用大米或糯米。其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咳,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可增强疗效,如党参。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如斑蝥、红娘子。

麦麸: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其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去除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疗效。常用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等。

白矾:白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不规则的结晶体,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主要成分为含硫酸铝钾。其性味酸寒,能解毒,祛痰杀虫, 收敛燥湿,防腐。与药物共制,了防止药物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常用白矾制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

豆腐:豆腐为大豆种子粉碎后经特殊加工制成的乳白色固体,主含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等。其性味甘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与药物共制,可降低其毒性,去除污垢。常用豆腐制的药物有藤黄、硫磺、珍珠等。

中药炮制分类

以药用部位与炮制方法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有“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指的是皮类药材要去除木栓层以后入药用。此分类方法是炮制分类的开端。

特点 可在了解药物入药部位后,很快确定炮制方法。 在建立具体药物的炮制方法时,不够严谨、细致。

以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依据药物来源属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类等分类,把炮制分述于各药之后。目前,《中药炮制规范》等工具书多以药用部位分类,每味药下列其炮制方法。

特点 便于查找。但体现不出炮制工艺的系统性,不利学习。

雷公炮炙十七法

此分类方法因历史变迁,其内涵现已很难准确表达,却反映了明代以前中药炮制概貌。十七种方法为: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

三类分类法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药典分类法

《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采用净制、切制、炮制、水飞、制霜。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此分类法能较好的体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既能体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又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一般多为教材所采用。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净度

系指炮制品的纯净度。即炮制品中杂质和非药用部位的限度。炮制品不应夹带泥砂、灰屑、杂质、霉烂品、虫蛀品,应去除非药用部位,以保证调配剂量的准确。

片型及粉碎粒度

1.炮制品的片型厚度应符合《药典》或《规范》的规定,并且片型平整、均匀。不合格饮片在一定限度范围之内;炮制品中不得混有破碎的渣屑或残留的辅料。

2.粉碎粒度 不宜切制的药物或医疗上有特殊需要的药物,粉碎成颗粒或粉末,要求粉粒均匀,无杂质。

色泽

中药炮制对制品的色泽有特殊的要求。生品饮片有其固有的色泽,在炮制操作中,常以饮片表面或断面的色泽变化作为判断炮制程度的标准。炮制品的色泽是其内在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炮制品应显其固有的色泽,不应有明显的变异。如白芍变红,红花变黄,说明药物内在成分发生了变化。

气味

炮制品除应具有固有的气味外,还应带有所用辅料的气和味。如醋炙品有醋香味。不应有变异或明显的散失。炮制品的气味散失与贮存期限有关,故不宜久贮。

水分

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一般在8%以下。

灰分

将干净而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高温灰化,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炮制品的灰分应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浸出物

浸出物分为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浸出物的含量是表示其质量的一项指标。对于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尚无精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显微及理化鉴别

1.显微鉴别显微鉴别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炮制品的组织结构或粉末中的组织、细胞、内含物等特征,鉴别炮制品的真伪、纯度,甚至质量。

2.理化鉴别理化鉴别是用化学与物理的方法对炮制品中所含成分进行的鉴别试验。通常只做定性试验,少数可做限量试验。理化鉴别主要包括:显色反应与沉淀反应、荧光鉴别、升华物鉴别及薄层色谱鉴别等。

有效成分

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是评价炮制品质量的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凡是一药有多种有效成分的亦应建立多个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

有毒成分

建立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其限量指标一般包括毒副作用成分、重金属的含量、砷盐含量、农药残留量等。

卫生学检查

对炮制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及活螨等作必要的检查,并作限量要求。

包装的检查

包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药物,便于储存、运输和装卸。检查炮制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这对炮制品在储存、保管、运输及使用过程中起着保质保量的重要作用。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

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概况

1、东汉时期,就有中药材加工炮制,其创始人为葛玄。

2、宋代,饮片加工逐步向手工业发展。

3、清代,出现"前店后厂"的作坊式饮片工业。

4、解放后,饮片加工厂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饮片工业改革的思路与改革方向

饮片的应用有用量大、煎煮不方便、污染大等不足,饮片的加工尚不能保证质量稳定,故饮片改革势在必行。

1、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加快其标准化的步伐

饮片的质量标准包括:⑴净度标准;⑵水分标准;⑶色泽气味标准;⑷片型及破碎度标准;⑸显微检查标准;⑹理化鉴定标准;⑺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毒成分限量标准;⑻毒性及刺激标准;⑼饮片中辅料检测标准。

2、片型标准化,包装规范化

改进切制机械使饮片片型大小均匀,利于机械分装及机器配方。

饮片包装分三个规格,每种规格应规定重量、包装材料等。包装上应注明饮片名称、重量、质检合格证、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以便监督管理。

大规格在10kg至50kg,中规格在1kg至10kg,二者均适用于批发。

小规格在1g至数g之间,适用于调剂配方。

3、改革饮片工业,向自动化、数据化方向发展

为适应中药饮片走向世界的需要,早日实现饮片工业的自动化、数据化、标准化、规范化,是饮片工业改革的重大课题。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是对饮片工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目标管理、人才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2、人才管理即对技术人员培训、科技人员的合理使用、职工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管理。

3、工艺管理即对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不断研究开发中药饮片的新产品。

4、质量管理是指对确定和实现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所必须的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的中心环节。

5、设备管理是对机械设备的选购使用、维修保养、更新改造等方面的管理。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

一、饮片厂设计的基本要求

1、自然条件良好,周围无污染源。

2、有发展余地,并尽量少占耕地。

3、适合于合理安排。

4、交通、通讯便利,有良好的水电供给。

5、应避开以下区域:①地震多发区;②洪涝区;③石矿区;④机场、电台区;⑤名胜、文物区。

二、厂房、设备及技术力量的设计

1、厂房设计

厂房设计的目的是对厂房设置和设备排列作出合理安排。其基本要求是:

① 生产区与生活区、行政区分开。

② 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及洗手、消毒设施。

③ 厂房建筑的大小、结构和位置要适当,以便操作、清洗和维修保养设备。

④ 厂房应能防止动物和昆虫进入。其内部表面不得有脱落或吸附颗粒性粉尘,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2、设备的设计

2.1 设备设计的原则:首先考虑设计的要求和各种定型设备的标准、规格、性能、技术特性与使用条件,充分考虑需要及可能。

2.2 设计的步骤:先确定设备的类型,后确定规格。

3、饮片车间设计

饮片车间设计应符合厂房建筑、生产工艺、设备的安装与检修、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饮片厂的废水处理

工业废水有大量的有机物、细微的悬浮物、化学有毒物、油类等,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否则会毁坏农作物、危害渔业生产、污染环境、使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活性污泥法作为废水处理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但该法还存在着耐冲击负荷能力低,会发生剩余污泥等缺点。生物膜法克服了污泥法这一缺点,但也存在滤床易发生阻塞等问题。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利用生物膜进行废水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容积有机负荷高,占地省,较宜于制药废水处理。

净选与加工

概述

净选的含义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和调配、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异物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以达到药用的纯净度要求的炮制工序,即净制。

净制的目的

1.分开药用部位 莲子肉与心,分别能健脾补肾与清心火。

2.进行分档 在净选的同时将药物大小分档,便于火制和水制时控制工艺质量,保证炮制均匀,防止太过与不及。

3.除去非药用部位 净制除去质次效差(厚朴粗皮、诃子核)、毒性大(蕲蛇头)、副作用强(枇杷叶绒毛)的部位,便于调剂准确,制剂的安全有效。

4.除去杂质异物:清除采集、加工、运输、贮存中混入的泥砂、异物及虫蛀霉变等变异的药物。

清除杂质

中药材大多来自于自然界,在生长、采集、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会混入泥砂、残留的枝梗、木屑及变异药材。这些杂质异物等必须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选

指用手工挑拣的方法清除杂质。挑选的对象是:⑴挑出非药用部位;⑵拣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见的杂质,如木屑、砂石、杂草、枝梗、虫卵、鼠粪等;⑶挑出霉烂虫蛀等变质的药材;⑷大小分档,按大小粗细,手工挑拣分档。

2.筛选

根据药物与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和罗,用过筛的方法清除杂质。筛选的对象是:⑴与药物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的杂质;⑵药渣和残留的辅料;⑶用不同规格的筛罗对药物进行大小分档。

3.风选

利用药物与杂质的质量不同,借助风力清除杂质,其对象是与药物的质量相差较大的杂质。

4.水选

用水冲洗除去杂质,或利用药物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助水的浮力清除杂质和分离非药用部位。其对象是:⑴药物表面或内部附着的泥土盐分,如蝉蜕,海藻;⑵浮选药物与非药用部位,如酸枣仁与核的分离。水选时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过长,防止溶失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针对不同性质的杂质。如挑去大的杂质,筛去浮土,水洗去内部的泥土,风吹去杂草等。

其他加工

1.碾捣

某些药物由于形体特殊或细小,不便切制,均须碾或捣碎,以便调配和制剂,使其充分发挥疗效。传统上有“逢石必捣”和“逢子必捣”之说。

2.制绒

某些药物碾成绒状,以缓和药性(麻黄绒缓和发汗作用)或便于应用(艾绒,用于艾灸)。

3.拌衣

将药物用水打湿,加入辅料细粉拌匀,使辅料均匀粘于药物表面,晾干,可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拌朱砂衣:茯神、茯苓、远志、麦冬等,拌朱砂衣可增强药物宁心安神功效。

拌青黛衣:灯心草等拌青黛衣可有清热凉肝作用。

4.揉搓

某些质地柔软的丝条状药物,质轻体大,需揉搓成团,便于调剂及制剂。如竹茹、谷精草、荷叶、桑叶等。

饮片切制

定义

1.饮片切制

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工艺,称为饮片切制。

2.饮片

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饮片,在狭义上是指为制备中药汤剂而切制的片状药物,广义上指为调配中药汤剂而炮制的任何形状的药物。

历史沿革

汤剂用药,必须预先加工成适宜的大小,以便于调剂和煎煮。古代最初用咀的方法将药物制成颗粒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沿用锉、切、捣的方法将药物制成不规则的颗粒状。宋金元时期沿用粗末煮散,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首次记载了“饮片”的名词。元代出现了切药的铡刀。

饮片切制的目的

1.便于煎出有效成分:中药材大多来自于自然界,其大小悬殊,形态各异,如果直接入药,由于质地、大小、形状的不同,其中的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溶出程度势必会受到影响。

2.提高煎药质量:药物粉碎程度过大,同样会给汤剂的制备造成困难。

3.利于进一步的加工炮炙:药物切制成饮片后,大小、厚薄均匀,还便于在进一步炮炙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均匀受热,有利于各种辅料的均匀接触和吸收,从而保证炮炙的工艺质量。

4.利于调配及贮存:药物切制成饮片,体积适中,洁净度增高,含水量下降,即方便配方调剂,又可减少贮存中虫蛀、霉变现象的发生。

5.便于鉴别:对于性状相似的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型,便于区分;且显露了药物的组织结构特征,防止混淆。

6.利于制剂:在制备液体剂型时,药物切制后能增加浸出效果。制备固体剂型时,由于切制品便于粉碎,从而使处方中的药物比例相对稳定。

饮片切制的工艺流程

中药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大多质地软硬适宜或易于软化,可以采用切制的方法,而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质地坚硬或难于软化,一般无法采用切制的方法。

需要切制的植物药有大部分的根和根茎(如大黄、泽泻等,但是体积较小的药材如香附、麦冬等除外),皮类(厚朴、黄柏、陈皮等),体积较大的叶(枇杷叶、荷叶等)、果实(山楂、栝楼等),藤木(钩藤、鸡血藤等),全草(薄荷、荆芥等)。但是亦有一些药材直接使用(如槐花、番泻叶)或采用其他加工方法,如碾捣(大部分种子类)、揉搓(如竹茹、桑叶)等。

现代研究

1.软化方法的研究:研究发现,选用不同的软化方法,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溶失不同。如甘草浸泡48小时,甘草酸损失率为48.40%;浸润48小时,甘草酸损失率为4.49%。

2.切制粒度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饮片规格,特别是饮片的厚度,对于药物成分的溶出率也有影响。如饮片厚度为2~3mm时,甘草酸浸出率为99.91%;厚度为5~6mm时,甘草酸浸出率为85.22%。

3.干燥方法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不同干燥条件对药物中成分的影响。结果如下:

不同干燥条件下药物挥发油的含量(%)

干燥条件

不同药物的挥发油含量(%)

平均损失率(%)

广木香

川芎

陈皮

枳壳

自然干燥

0.44

0.92

0.86

0.84

50oC~55oC干燥

0.41

0.94

0.84

0.82

2.34

70oC干燥

0.26

0.56

0.62

0.58

34.73

饮片切制——切制前的软化处理

概述

软化工艺是饮片切制的重要工艺之一,俗语有“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之称。除了通草、丝瓜络、灯心草等质地柔软的药物可以直接切制外,植物药切制前都必须经过适当的软化处理,使其质地柔软适中,才能切制成不同规格的饮片。软化工序有利于药材切制时减少破碎,保持片型整齐,外表均匀,平整美观。软化之前,药材在软化处理之前,首先要经过净制工艺,除去非药用部分和泥土杂质,然后大小分类(分档B7-),并根据药物的种类和质地,季节温度等情况,选用不同的软化方法,依次软化处理,防止软硬不匀及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

水处理软化药材

水处理是传统的药材软化方法。根据植物药的吸水性,采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药物缓缓吸收水分,至其内外软硬适度,达到软化,以便于切制。在操作时要根据外界季节、气候、温度,药材的品种、质地和吸水程度等客观情况,选用适宜的软化方法。每次软化药材要适量,以当日能够切完为度,防止过夜变质。常用的水处理软化方法有:

1.淋法(喷淋法)

1.定义与适用范围:淋法即用水喷淋或浇淋药物的软化方法。淋法适用于软化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叶、果皮及有效成分易溶解流失的药物,如荆芥、薄荷、佩兰、香薷、枇杷叶、陈皮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整齐垛放或摊开,用清水均匀喷淋或自上而下浇淋药物,次数视质地而定,一般为2~3次,并需稍润,以适合切制。

3.注意事项:① 淋法处理药物应注意防止堆积过密,返热烂叶。② 若用淋法处理后仍不能软化的部分,可选用其他方法再进行处理。如对根部粗大的药材可采用上淋下泡法,使之软化程度一致。

2.淘洗法(抢水洗)

1.定义与适用范围:淘洗法是用清水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淘洗法适用于质地疏松,水分易于渗入及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白鲜皮、南沙参、石斛、防风、龙胆等。

2.操作方法:将药物投入清水中,经淘洗后或快速洗涤后及时取出,稍润即可切制。由于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短,故成为“抢水洗”。

大生产用滚筒洗药机,可以提高洗药效率。

3.注意事项:① 淘洗法应在保证药物洁净和软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洗涤时间以防止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损失。② 淘洗法还可以用作清洁药物,洗净泥土杂质的方法。③ 表面泥土较重的药物,取一定量洗毕的样品置清水中淘洗,洗涤水中不应有明显沉积物。

3.泡法(浸泡法)

1.定义与适用范围: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使之吸入水分的方法称为泡法。适用于质地坚硬,体积较大,水分难于渗入的药材,如槟榔、萆薢、木香、乌药、泽泻、土茯苓等。

2.操作方法:先将药物洗净,置于适宜容器内,再注入清水至浸没药物,上压重物,放置一段时间,中间不换水,使药物吸水至一定程度后捞起,润软,切制。

3.注意事项:浸泡法受药材质地及季节温度的影响:① 一般体积粗大、质地坚实的药材,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些;体积细小、质轻者,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些。② 一些质轻药材遇水漂浮,如枳壳、青皮,应上压重物,使其浸入水中。③ 浸泡时间宜短不宜长,防止药材“伤水”和成分流失,宜“少泡多润”。

4.漂法(浸漂法)

1.定义与适用范围:是将药材用多量水,经多次漂洗的软化方法称为漂法。古代多用长流水漂,适用于毒性药物如乌头、附子、半夏、南星;含盐分药物如肉苁蓉、昆布、海藻;有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紫河车、五谷虫、人中白等。

2.操作方法:将药物浸入多量的清水中,并每天换水2~3次,一直漂洗至规定的天数或规定程度。夏季气温高时,药材长时间浸漂易发霉起白沫,可用2%白矾浸泡24小时不换水,然后按正常浸漂至规定天数。

3.注意事项:① 有毒药物如乌头、半夏等,漂至取个大体实者切开内无干心,或取少量放于舌上,以半分钟内不出现刺舌感为准;② 含盐份和有特异腥臭气味的药物,漂至内无咸味,或漂去瘀血、无腥臭气味为准。

5.润法(浸润法)

1.定义与适用范围:采用闷润的方法使药材的水分内外一致的软化方法称为润法。润法操作时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短,有利于减少成分溶失,保证药物质量,旧有“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之说,因此多与上述淋、洗、泡法结合使用。

润法的优点。

2.操作方法:把淋、洗、泡过的药材,用适当容器(药盘、竹匾等)盛装,或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布、湿麻袋等湿物遮盖,时常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便于切制。

润法除了一般的操作方法外,还有浸润、伏润(闷润)、复润(反复闷润)、露润(吸湿回润)。

3.注意事项:① 时间长短视药材质地及季节而定,如质地坚硬者浸润7~10天或更长,较软者1~2天即可;春冬长,夏秋短。② 含淀粉较多的药材如山药、天花粉、泽泻等,夏季长时间浸润会出现发粘、变红、变味等霉变现象。因此要勤加检查,一旦出现发粘应立即用清水快速洗涤,然后摊开晾晒再适当闷润,并防止变红、变味等现象出现。否则影响饮片外观和内在质量。

其他软化方法

1.砂润法:将待软化的药物埋入含水充分的砂中,利用渗透的原理,使砂中的水分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达到软化的方法,称为砂润法。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润药过程中不易伤水、发霉。

其操作方法:取一个下部漏空的容器,装上三、四成的中粗河砂,并用水浸湿。将大小分档后的药材埋没在湿砂中,缓缓吸收水分,每天淋水1次,至漏水口有水滴出为度。有研究试用此法软化大黄、槟榔、山药等28种药材。

2.湿热软化:人参、天麻(甙类易流失)、黄芩(酶易分解甙类而变绿)、宣木瓜(外皮坚硬,不易浸透,泡后松软易碎)等药材不宜冷水浸泡,应采用蒸煮法软化后切制。

3.现代软化工艺:真空加温润药法,减压冷浸法等。

4.鲜药切制:部分药材可在产地采集后趁鲜切制,节省了软化过程。例如一些质地坚硬,不易软化的药材如萆薢、乌药、鸡血藤、黄药子等一般在产地切制;山楂一般也在产地切片。一些鲜活药材如鲜石斛、鲜地黄、鲜芦根、生姜等以鲜品入药,也要趁鲜切制。

软化效果的检查

水处理以后,需要检查药材软化的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常采用一些传统的经验方法,习称“看水头”或“看水性”。其方法有:

1.弯曲法:用于检查长条状药物,如白芍、山药、木通、木香等。要求软化至握于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压,其余手指向内曲压,药物应略显弯曲而不易折断为度。

2.指掐法:用于检查团块状药物,如白术、白芷、天花粉、泽泻。要求软化至手指甲能掐入药物表面为度。

3.穿刺法:用于检查粗大块状药物,如大黄、虎杖等。要求软化至用铁钎能刺穿而无硬心感为度。

4.手捏法:用于检查粗细不规则的根和根茎类药物如当归、独活等,要求软化至手捏压药物粗端,感觉较柔软;或用于检查颗粒状的块根、果实、菌类药物如延胡索、枳实、雷丸等,要求软化至手握药物无坚硬感和吱吱的水响声为度。

也可以用试切的方法检查软化的效果。

饮片切制——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

饮片类型、规格及选择原则

片  型

规  格

选  择  原  则

极薄片

厚 度0.5±0.5mm

木质类药材,松节、苏木、降香。

薄 片

厚度1~2±1mm

质地致密坚实,不易破碎的药材,白芍、乌药、槟榔、当归、木通、天麻、三棱。

厚 片

厚度2~4±1mm

质地松泡、粘性大,薄切易破碎的药材,茯苓、山药、南沙参、泽泻、丹参、升麻。

斜 片

厚度2~4±1mm

长条形而纤维性强的药材,桂枝、桑枝、甘草、黄芪、鸡血藤、木香、川牛膝、苏梗。

直片-顺片

厚度2~4±1mm

粗大致密鲜艳,需突出鉴别特征的药材,大黄、天花粉、白术、附子、何首乌、防己。

丝:宽丝

细 丝

厚度5~10±1mm

厚度2~3±1mm

较大的叶类药材,荷叶、枇杷叶、淫羊藿;较厚的果皮类药材,瓜蒌皮、冬瓜皮。

树皮类药材,黄柏、厚朴、桑白皮、秦皮;较薄的果皮类,陈皮。

段-咀、节

厚度10~15±2mm

全草类药材,薄荷、荆芥、香薷、益母草、麻黄、大小蓟、青蒿、佩兰、瞿麦、藿香;细长条状,成分易溶出的药材,党参、北沙参、怀牛膝、白茅根、芦根、忍冬藤。

块-丁

边长8~12±1mm的立方体

便于进一步炮炙的药材,大黄、何首乌、阿胶。

饮片的切制方法

1.机械切制:优点是加工能力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但一些特殊的片型、出口和贵重饮片(西洋参)等,不宜采用机械切制,否则败片率较高。主要的机械有:

剁刀式切药机:传送带送药,宜切制根、根茎、全草类药材,不宜切颗粒状药材。

旋转式切药机:推顶式送药,可以切颗粒状药材。不宜切全草类药材。

多功能切药机:填入式、无机械输送,宜切块状和颗粒药材。

2.手工切制:优点是切制的片型美观、齐整、规格齐全,但是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应用切药刀、片刀等。

全草、细长的根和根茎、藤木、皮、叶类药材(如黄芪、薄荷等)整理成把后切制,称为“把活”,多用压药板送药;不规则团块、颗粒状药材(如地黄、槟榔等)则要单个切制,称为“个活”,有的用“蟹爪钳”(如图)夹紧送药。

3.其他切制

有些药材不易软化切制,要采用其他方法切制,使之大小适宜,便于调剂和制剂。如对坚硬粗大的藤木类药材(檀香、降香、苏木、松节)多采用“刨”和“劈”的方法。动物骨、角类药物如羚羊角、水牛角等质地坚硬,传统用特制的镑刀镑成极细的饮片,或用钢锉将其锉成粉末。

饮片切制——饮片的干燥

水处理后的饮片,含水量较高,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不及时干燥,则饮片宜于变色,甚至发霉变质,影响疗效。饮片的干燥方法较多,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大类。

自然干燥

自然干燥是指把切制好的饮片置于日光下晒干或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1.晒干法 一般饮片的干燥均可应用“晒干法”,将饮片平摊在席子、竹匾或洁净的水泥地面上,不时翻动至干燥即可。[注意]

2.阴干法 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类药物宜用“阴干法”,即将饮片薄摊于空气流通的阴凉场所,使水分缓缓蒸发,直至干燥。对于一些色泽鲜艳、日照易变色或走味的药材如红花、黄连、槟榔、黄柏、降香等,可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吹至干。

3. 不同种类药物的干燥方法如下:

种   类

成   分

干 燥 方 法

药 物 举 例

粘性类药物

粘多糖等

明火烘焙

天冬、玉竹、地黄等

芳香类药物

挥发油等

阴干或轻晒干

荆芥、薄荷、藿香等

粉质类药物

淀粉类等

随切随干,覆物轻晒

山药、浙贝等

油质类药物

油脂或挥发油

日晒,不宜烘焙

当归、川芎、怀牛膝等

色泽类药物

色素类成分

白色类宜晒干

黄色类宜小火烘干

桔梗、浙贝等

泽泻、黄

人工干燥

人工干燥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烘干药物的方法。传统用火炕、烘药笼等;现代用烘箱、干燥室、干燥机等。人工干燥的优点是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可以随时进行干燥,且比自然干燥卫生清洁,并能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但是需要一定的机械设备和耗费能源。

人工干燥的温度应有所控制,一般药物≯80℃;芳香性药物、含油质类药物≯50℃。干燥后饮片的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7%~13%之间。

干燥后的饮片宜放冷后收贮,否则余热使饮片吸湿回潮,贮藏时易发生霉变。

饮片切制——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

在饮片切制过程中,软化、切制、干燥等工序控制不严,都会影响饮片的外观及内在质量。产生不合格的饮片。主要有以下情况:

软  化

切  制

干  燥

连刀(拖胡须)

药材外部含水过多

刀具不锋利

掉边与炸心

药物内外软硬度不一致

败片(破碎、厚薄不均匀)

药材软化不良

切制技术欠佳或刀具安装不好

翘 片

浸泡时间过长,内部含水过多

皱纹片(鱼鳞片)

软化不足,药材硬度过大

刀具不锋利或刀具与刀床不吻合

变色与走味

浸泡时间过长,药物成分损失

干燥不及时或干燥方法不当

油片(走油)

药物伤水或软化时温度过高

干燥不及时

发 霉

浸泡过度

干燥不透或未散尽热量即收贮

炒法概述

概念

1.定义 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

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按火力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用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3.历史沿革

炒法属于火制法的一种。《五十二病方》中有“嚣盐令黄”,汉代称为“熬”。隋唐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出现了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等多种规格要求。同时加辅料炒法也开始出现,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麸炒,《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米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米炒乌头、石灰炒南星等。宋代以后成为火制法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益发展。当前用炒法炮炙的药物有上百种。《中国药典》收录清炒药物40种、制炭(炒、煅炭)22种,加辅料炒药物20种。(麸炒9种、米炒斑蝥、土白术、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烫水蛭、砂炒7种)

目的

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山楂)、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毒性(苍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坏酶保存甙类(芥子)、矫嗅矫味(九香虫)等作用。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山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等。

一些炒制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子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炒炭能止血;麸炒能缓和辛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强固脾止泻作用;滑石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炮制方法

1.工具 手工炒制用炒药锅、铲、灶台等。手工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机械炒制用炒药机。常用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效率较高。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一与稳定。

2.火源 无烟的炭火、煤火、电力、煤气、天然气等火源。要求火力持久,清洁无烟尘。

3.操作方法(手工)及工序

预热 a.法先将空锅(多将其倾斜30~45度于灶上)预热,便于掌握锅温,使药物均匀受热,保证质量。测试锅温的方法有感温法和试投法。b. 加辅料炒法则先将辅料入锅处理至一定程度后,再投入药物,目的同前。总之,容器预热后投药是几乎所有炮炙方法都应遵循的法则。

投药与翻炒 a. 药物在入锅前要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b. 投药量以能翻炒均匀为度。c. 投药的同时应调整火力,并均匀翻炒药物。火力的选择与炒制方法、药物质地体积和炒制过程有关。翻炒时应注意“亮锅底”。翻炒的速度。

火候与出锅 火候指药物炮炙的时间和程度,原指古代道家炼丹时火力文武大小久暂的节制。炒制的时间控制与方法和药物性质有关。相对而言,炒炭>炒焦>炒黄,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麸炒。炮炙的看火候主要从四个方面:a.观颜色,包括药物表面、断面及内部的颜色变化。注意从锅内取出少量,在日光或白盘子内观察。b.嗅气味,炒制后药物透出固有气味或辅料的气味,如芥子辛辣气味,土炒有土香气。c.听声音,药物的外皮受热爆裂,有爆裂声出现。d.看形状变化,有些药物炒制后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如膨胀、裂隙、爆开白花。判断到火候应及时出锅,避免炮炙太过。

后处理 药物出锅后应及时摊开晾凉。炒焦特别是炒炭时由于锅温较热,某些药物易产生火星,应在锅内喷淋适量清水,灭尽火星,炒干出锅,摊开充分晾凉,防止余烬复燃。加辅料炒时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辅料。

清炒法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上篇:

下篇:

医院网站|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在线投票| 问卷调查| 医院OA
100_120px;100_120px;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陇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陇ICP备1800367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3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