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_81px;
健康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健康养生>健康养生
粥疗健康养生知识
来源(百家号) 作者(健康领导者) 阅读()

粥疗和以粥助药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张仲景《伤寒论》中,用粥的条文共34条,8个方剂,其中用粥助药力的方有桂枝汤、理中丸、十枣汤和三物白散等。

桂枝汤方云:“……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桂枝发汗力度不强,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是渍形以为汗。

实践证明,用桂枝汤方,若不食粥,疗效则打折扣。

理中丸方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理中丸是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剂,饮热粥的目的也是助药力,利用热粥的散寒养胃之力,以温养培补中气。

十枣汤方云:“……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服十枣汤后再食热粥是怕十枣汤损伤正气,热粥取其“糜粥自养”之功。

三物白散方云:“……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三物白散为攻逐水饮的温下之剂,如药后仍不利,须‘进热粥一杯’,以助巴豆温下之药力。如温下药力峻猛‘利太过’伤脾胃,须‘进冷粥一杯’,冷则泻止。

除此之外,《伤寒论》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及桃花汤,均以粳米辅佐为汤、为粥、为食物,粳米粥带着药物入胃腐熟消化,食糜进入小肠消化并分别清浊,精华部分滋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水液归于膀胱,药物作用贯穿整个肠胃消化和水液气化代谢系统,可治疗更深层次的消化系统及脏腑疾病。

如不加粳米,为汤水,大部分汤液入胃中即被气化入肺,治疗作用将有所欠缺。

粳米味甘,为五谷之长,补益中气、和中养胃、滋补胃津,使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中石膏等大寒之品不致伤胃之功用。

桃花汤中用粳米,取粳米之和中养胃、健脾止泻之功,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达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之效。

清代经方大家柯韵伯言:“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传中载:“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

因此,粥被称为“第一补人之物”。谷物适当配以各种食物或中药,则为粥疗,可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但当今,很多医家在运用仲景以上诸方时,多不重视粥的运用,甚至弃而不用,这不但违背了仲景制方之义,也会影响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许多看似平常、极为简洁的用药方法,粥疗即是一明例。

殊不知,这些药方和疗法,亦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愿读者能细思其中缘由,莫轻忽而等闲视之。

上篇:

下篇:

医院网站|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在线投票| 问卷调查| 医院OA
100_120px;100_120px;
Copyri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陇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陇ICP备1800367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315号